渦輪介入為啥越來越早?

渦輪增壓已成為引擎大勢所趨,除了把渦輪引擎「越做越小」之外,另一個趨勢則是渦輪介入越來越早。

小炫風電動智能平衡自走車,飄移車,滑板車,體感車,汽車資訊

十多年前,當渦輪增壓引擎剛在中國市場興起時,渦輪介入點往往都比較晚,像當年紅極一時的大眾1.8T引擎,2500轉后才啟動渦輪。而現在的主流渦輪引擎,比如大眾的1.4TSI、通用的1.6T等等,渦輪介入通常都在1500-2000轉左右,而牛逼一些的,比如東風雪鐵龍的1.6THP引擎,1000轉時就啟動渦輪,1400轉時就能輸出最大扭矩。差不多是十年的時間,渦輪的介入點降低了差不多1000轉左右。

渦輪介入為啥越來越早?

渦輪早介入,改善動力遲滯

小炫風超跑快訊/第一汽車報導

相比相同或相近功率的自然吸氣引擎,當年渦輪增壓引擎最大的缺點就是引擎的「動力遲滯感」。所謂遲滯就是踩下油門踏板后,到引擎輸出相應功率所需要的時間,其實任何引擎都會存在遲滯,只是多些少些而已,但相比自然吸氣引擎,渦輪引擎的遲滯感會更明顯,特別是在多年前引擎要到2000轉/2500轉時渦輪才介入,這種缺點也會顯得特別突出。

渦輪介入為啥越來越早?

渦輪增壓需要引擎到一定轉速之後,廢氣才會推動渦輪介入,才會爆發出超越同排量自然吸氣的功率和扭力。比如1.4T的引擎,最大功率差不多與1.8/2.0左右的自然吸氣引擎相當,但若是渦輪不介入,那麼它也就只是一台1.4的自吸引擎而已。試想,一輛原本需要1.8/2.0引擎驅動的汽車,只有1.4引擎時,必然會顯得很肉很遲鈍,直到引擎轉速達到渦輪介入后,動力才會突然轉好。我自己開的是一台1.4T的菲亞特菲翔,什麼都好,就是渦輪要在1750轉左右才介入,得深踩一下油門,才能驅動渦輪,遇到堵車時開開停停頗為不爽。

要改善渦輪引擎動力遲滯的方法有很多:可以利用缸內直噴技術,間接提升低速時的扭矩特性,使引擎快速提升轉速,增加廢氣能量推動渦輪;更直接的方法是讓渦輪儘早介入,可以通過減少增壓值,減少整個渦輪轉子的尺寸和重量,減少慣性和摩擦以及葉輪的阻力,極致一些的如保時捷,採用可變葉輪,更是可以號稱渦輪幾乎隨時都能介入。目前,缸內直噴已經很普遍了,而渦輪提早介入也成為渦輪增壓引擎的發展方向。

渦輪介入為啥越來越早?

越做越小,必然介入越來越早

特別需要指出的是,目前渦輪增壓引擎的小型化趨勢,是促使渦輪提早介入的「強力催化劑」。

出於排放、油耗等技術層面以及「具有中國特色」政策方面的考量,「越做越小」已經成為中國汽車市場上渦輪增壓引擎的一大趨勢。1.4T、1.2T甚至1.0T陸續登場,不僅有直列四缸機,連三缸機也已登堂入室。由於排量越來越小,如果渦輪介入過晚,小引擎將顯得格外力不從心。

試想一下,如果是一台帕薩特1.8T,即使渦輪不及時介入,1.8的自然吸氣引擎差不多也可以應付一噸半的車量,但若是一台1.4T,如果渦輪不及時介入,那麼1.4的「小馬」要拉到這樣的大塊頭,實在是有些勉為其難了。

其實在當下的中國汽車市場,1.4T的引擎早已經算不是上「小T」,上海通用、東風雪鐵龍、長安福特都推出了更小的1.2/1.0T渦輪增壓引擎。對於那些搭載「小T」引擎的車型,渦輪更早介入是不可或缺的,像東風雪鐵龍的C4L1.2THP,這麼一個2710軸距的大傢伙,最大輸出功率136馬力,差不多與當下的主流1.8/2.0自然吸氣引擎相當,但由於搭載的是排量1.2升的渦輪增壓引擎,而且還是三缸引擎,如果渦輪介入過晚,效果簡直不能想象。好在1000轉渦輪就能介入,差不多是輕踩油門就能達到轉速,否則什麼諸如低油耗、高扭矩什麼的,對用戶來說都會變得毫無意義。

渦輪介入為啥越來越早?

可以這麼說,隨著渦輪增壓引擎越做越小,渦輪介入也必需越來越早,否則「小T」們的動力體驗恐怕就得成為一場「災難」了。
小炫風超跑快訊/第一汽車報導

——————————————–

獲取更多內容,請關注微信公眾賬號:MiVo的車庫。

Random Posts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