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閉眼」買就賺錢的日子結束 銀行理財產品不再穩賺不賠

多年來,銀行理財產品穩賺不賠」已成社會「共識」,但資管新規正式落地后,包括銀行理財在內的資產管理產品徹底打破剛性兌付。業內人士提示,銀行理財產品不承諾保本,投資者要正確看待市場變化,平衡好風險和收益,牢牢記住「理財非存款,產品有風險,投資需謹慎」。

資管新規

2018年4月,人民銀行、銀保監會、證監會、國家外匯局聯合印發《關於規範金融機構資產管理業務的指導意見》(簡稱「資管新規」)。資管新規對各類資產管理產品提出了凈值化管理的統一要求,明確要求銀行理財要打破剛性兌付,破除多層嵌套與禁止資金池模式,實現凈值化轉型。

2020年7月,人民銀行、銀保監會發布公告,資管新規過渡期延期至2021年底。自2022年1月1日起,資管新規正式施行。

現象

買銀行理財,出現「越理越虧」

「我買的是穩健型銀行理財產品,前兩天一看,竟然虧了!」馮女士之前買的銀行理財每個月都能賺個幾千元,可是近期她查看收益時,發現多家銀行理財產品都在虧損,有的一天虧900元,最多的時候一天總共虧了大幾萬。

市民鄧先生每天都查看不同銀行理財產品的收益情況,近期發現一家銀行理財產品虧了,於是更換購買了其他銀行的理財產品。「一段時間內市場有波動,凈值不升反降也符合市場規律,這種新常態可以接受。」他說。

記者注意到,在某投訴平台上,3月以來理財投訴帖明顯增多,很多投訴者還曬出了收益虧損截圖,大部分虧損在幾百元到幾千元不等。

「R2風險等級(風險水平較低,不保障本金償付,但是本金風險相對較低,收益浮動相對可控)卻每天和基金股票一樣虧損,連續每天虧損額巨大,也無法贖回。」一位網友曬出的截圖顯示,日收益在零以下的天數佔了多數,自3月起甚至連續多天虧損600元至900元不等。

「中低風險理財,每天都賠錢」、「理財不僅沒有半點收益,還接連虧損」、「連續虧損與實際宣傳的R2中低風險嚴重不符」……多名投資者在平台吐槽近期理財「越理越虧」的經歷。

對此,銀行客服人員回復稱,近期凈值下跌主要是由於股市和債券市場同時下跌導致的,請廣大客戶理性看待凈值型理財的波動與回撤,建議投資者適當拉長持有期限。

探訪

銀行理財不承諾保本

各銀行網點理財產品近期情況如何?銀行理財呈現出怎樣的趨勢?記者近日以投資者身份走訪了多家銀行網點。

「在今年以前,銀行理財虧本的現象比較少,但今年就有一些產品開始虧本了。」中國工商銀行十里堡支行工作人員介紹,銀行理財現如今提倡打破剛性兌付,不承諾保本。「現在行情不太好,存定期是最保險的。」這位工作人員建議。

記者隨後又走訪了位於丰台區的多家國有大行網點,理財經理均明確表示「銀行理財不保本」。「近期理財浮動較大,理財產品都是非保本浮動型的。」一家銀行網點理財經理說,面對理財浮動,很多投資者轉向諮詢大額存單和定期存款。

為何銀行理財不再「保本」?打破剛性兌付又是什麼意思?

記者帶著這些問題和多位市民交流,「犯迷糊」的人還不在少數。「經歷了這一波行情,我才知道銀行理財並不是穩賺不賠的。」有的投資者感慨。

新規

打破剛性兌付,實現凈值化

此前,銀行理財經歷了較長的「保本保息」時期,中低風險的理財產品大部分都能實現「保本」收益,讓投資者誤認為投資理財沒有風險、穩賺不賠。尤其像一些大型銀行推出的理財產品隱含著「剛性兌付」,即使出現本金虧損的情況,銀行也會採取措施填補本金。

彼時的銀行理財並非真正的資產管理產品,而是被異化的「高息存款」產品。2018年4月,央行中國銀保監會中國證監會國家外匯管理局等四部委聯合發布的《關於規範金融機構資產管理業務的指導意見》,要求打破剛性兌付,實現凈值化,同時要求「賣者盡責,買者自負」。

根據資管新規,銀行理財產品不是存款,金融機構不得承諾保本保收益。2022年被看作是資管新規落地元年,意味著此前銀行理財「保本保息」剛性兌付時代的結束。

釋疑

「破凈」是否等同於虧損?

受多重因素疊加影響,凈值化首年便逢較大波動,一貫以穩健著稱的銀行理財產品出現不少跌破凈值的情況。中國工商銀行新東安支行的一位理財經理告訴記者,目前銀行理財行情不好,主要是因為受到國際形勢的影響。

招聯金融首席研究員董希淼認為,理財產品「破凈」是近期金融市場波動的映射,應該全面、客觀、理性地看待。關於理財產品「破凈」,近期有兩個說法並不正確:一是認為理財產品已經「全面破凈」,二是將理財產品「破凈」等同於「虧損」。

數據顯示,截至4月6日,剔除近6月無凈值的產品后,銀行理財子公司共發行27324隻理財產品,其中「破凈」理財產品數量為1372隻,約佔全部發行產品的5.02%,因此不存在理財產品全面「破凈」情況。

另外,所謂「破凈」並不意味著理財產品虧損。理財產品期限相對比較長,在產品尚未到期前,凈值變化只有參考意義,不表示實際虧損。隨著市場好轉,部分理財產品在到期時實現正收益的可能性還是比較大的。

為何今年「破凈」特別多?

為什麼一貫以穩健見長的銀行理財產品會出現一定比例的「破凈」現象?

在董希淼看來,這與金融市場波動、估值方法變化、投資資產變化三方面有很大關係。今年以來,國際上地緣衝突加劇,全球金融市場都發生較大波動。從我國情況看,資本市場出現單邊下跌,債券市場也有所下行,銀行理財市場作為金融市場的一部分,很難獨善其身。理財產品凈值波動,是金融市場波動在理財產品上的一種映射。

銀行理財產品已經全面凈值化,理財產品原來主要採用攤余成本法進行估值,現在主要採用市值法估值。因此,理財產品底層資產價格的變化會更及時、直接地體現在理財產品凈值上。不是以前理財產品凈值沒有波動,只是以前凈值波動投資者往往感受不到,而現在投資者能夠更直接看到凈值波動。

此外,隨著監管政策調整和理財公司成立,部分理財公司提升投資研究能力,加大對權益類資產和債券投資,債券資產和權益類資產比例有所上升,這可能使得理財產品凈值波動比以往更大一些。

提醒

投資是項技術活 理財可別「閉眼」買

銀行理財該怎麼買?投資者在理財時要注意哪些方面?金融業內人士給出了建議。

從事金融領域相關工作的資深投資者史女士說,自從銀行理財實行凈值化運作后,很多理財產品收益率不到4%還不承諾保本,因此她把錢轉移至部分存款類產品和股票基金、信託上。

「之前的投資者都被『無腦高收益』馴化得懶惰了,其實應該動腦筋琢磨『錢生錢』。」她直言,銀行理財「保本」時期不再,「閉眼」買銀行理財產品的時代已經一去不復返,投資者要理性看待投資這項技術活。

她認為,銀行理財面臨的競爭很激烈,券商和基金公司都是對手。長期來看,銀行理財依然具備相對安全和穩健的優勢,投資者應根據風險收益需求去匹配適合自己的產品。

「總體而言,銀行理財產品還是比較穩健的,廣大投資者不必過於擔心。」董希淼同時表示,投資者應清醒地認識到,在極端情境下,理財產品出現收益為負的可能性是存在的。本報記者 潘福達 實習生 鄧碧川

本文內容由互聯網用戶自發貢獻,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如發現本站有涉嫌抄襲侵權/違法違規的內容, 請發送郵件至 2557861106@qq.com 舉報,一經查實,本站將立刻刪除。如若轉載,請註明出處:https://acenms.com/47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