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生活在北京密雲山區的老人,一生中從未拍過一張生活照,直到有一天攝影志願者敲響他的家門,一邊講著家常話,一邊按下快門鍵……半個月後,志願者送去照片的時候老人已經過世,這照片成為老人的兒女唯一的紀念照片。密雲區文化館館長宋歆鑫向記者講述了這個令人唏噓的故事。
密雲屬燕山山地與華北平原交接地,山區面積佔全區面積的80%,最遠的村子到縣城有上百公里。因為路途遙遠、身體不便等原因,生活在密雲山區的老人除了身份證上的證件照,有的人可能一輩子都沒有一張像樣的紙質照片。2010年,密雲區文化館啟動了「暖心工程」,帶領文化志願者進山村、進校園、進工地,服務、溫暖弱勢群體。攝影進山區是其中一個子項目,由密雲區文化館每年組織當地的攝影志願者入戶為山區高齡老人拍攝生活照、全家福,並沖印、裝裱,再送到老人手中。此外,「暖心工程」還涉及關愛殘疾人、關愛外來務工者子女、山區留守兒童等。
密雲區文化館送福字活動 受訪者供圖
在密雲特色教育學校,由區文化館組建的一支文藝服務團隊,長期在學校義務教授軟筆書法、硬筆書法、戲曲、舞蹈等文化藝術課程。從密雲文聯幹部崗位退休的於桂芬就是這支團隊的一名文化志願者。這些年,她為這群特殊的孩子編排了許多舞蹈節目。每次去學校,孩子們就把她圍住,親切地喊她「於奶奶」,她與這所學校里的孩子建立了深厚的感情。這些年,於桂芬培養出不少有舞蹈才能的孩子,其中有些人還考上了殘疾人藝術團,到更高的平台進修學習。
在地處密雲城鄉接合部的新農村小學,外來務工人員子女和城裡的同齡人一樣,有機會接受「七色花」藝術團志願者的藝術教育培訓,學習音樂、舞蹈、朗誦等,一個個藝術夢想在他們心中生根發芽。「師資都是密雲區最好的,培訓是免費的,有時還會為孩子提供舞蹈鞋、畫筆等學具。」宋歆鑫說,「這可能會影響孩子的一生。」
為了讓密雲基層百姓、偏遠山區的農民在家門口享受到優質的文化資源,密雲區文化館不斷深入基層,開展豐富多彩的群眾文化活動,同時引進外部文化資源,輔導、培訓文藝骨幹和社會文藝團隊,打造本土文化品牌。
宋歆鑫介紹,文化館從2000年開始下基層演出,每年針對密雲偏遠山區農民的演出有100多場。在「生態縣建設百村行」活動中,文化骨幹編排原創文藝作品,把黨的政策方針用文藝的形式傳達到最偏遠的村鎮、送到田間地頭,讓大家在歡聲笑語中接受思想教育。
2008年以後,密雲區文化館聯合北京市宣武區文化館開展了「文化共建手拉手百場培訓進社區」活動,從市裡聘請戲曲名家到密雲,讓村莊里的戲曲愛好者和戲曲藝術家面對面學藝。「這都是過去在電視上才能看到的人啊!」當時很多村民感嘆。後來,地書、抖空竹、國標舞等培訓也在當地引發了學習熱潮。如今,在密雲許多公園裡、廣場上,仍然能見到喜愛這些活動的人們的身影。
密雲區文化館在藝術培訓、文化普及工作中,打破傳統思路和模式,請來藝術院校的教授、專業院團的演員、文化名人等「外援」。為了更有針對性地進行培訓,他們定期走訪密雲各街鎮文化中心,摸清百姓對文化藝術的需求。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前,密雲區文化館常常門庭若市,每周開展美術、器樂、舞蹈等各類培訓班40多個,每年到文化館參加培訓的人數有十幾萬。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后,密雲區文化館將培訓從線下轉為線上,開展了160餘期培訓活動,吸引線上學員65萬餘人次。
密雲區文化館先後推出了密雲區戲曲曲藝大賽、歌手大賽、合唱大賽、舞蹈大賽、原創文藝作品大賽五大品牌賽事。文化館的幹部積極輔導和培訓文藝骨幹,從中發現人才、培養人才。在「舞動北京」群眾舞蹈大賽中七連冠的吉祥彩蝶舞蹈團、走上央視《星光大道》的農民歌手王瑪麗、密雲本土打造的「三大男高音」……一大批優秀的文藝隊伍和文藝人才從基層脫穎而出,擴大了密雲區群眾文化發展的影響力。(記者 張 影)
來源: 中國文化報
本文內容由互聯網用戶自發貢獻,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如發現本站有涉嫌抄襲侵權/違法違規的內容, 請發送郵件至 2557861106@qq.com 舉報,一經查實,本站將立刻刪除。如若轉載,請註明出處:https://acenms.com/70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