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財產品也會虧?是否還要買理財?

理財產品也會虧?是否還要買理財?

來源:興銀理財
作者:興銀理財信評團隊 庄偉彬

近期,理財產品被爆虧損的新聞不時出現,讓一些投資者難以接受,實際情況如何?以後還能買理財產品嗎?

據金融信息終端Wind資訊統計,截至3月17日,存續的28844款理財產品中有2137款產品最新凈值小於1,即處於浮虧狀態,佔比7.40%。從區間收益率來看,有5428款今年以來的收益率為負數,佔比18.82%。對於投資者而言,這樣的收益表現確實不如人意。

1

究竟是什麼原因導致浮虧

理財產品的表現真的那麼差嗎?

理財產品虧損的直接原因在於,理財產品所投資的底層資產價格波動會導致理財產品凈值隨之波動。理財資金並不像銀行存款那樣一般用於放貸收取利差,而是投資於債券、基金、股票等資產,其中大部分投資於債券。

在資管新規實施之前,理財產品投資於債券等底層資產可採用攤余成本法計量,通俗來講就是按照票面利率等將預期收益在其剩餘期限內平均攤銷,每日賺取穩定收益,期間不論債券價格本身漲跌,都不會影響理財產品凈值。

而資管新規要求大部分理財產品採用公允價值法計量,債券等底層資產的公允價值(也就是價格)波動,就會直接導致理財產品本身凈值波動。

而2022年年初至3月16日,作為債市基準的10年期國債收益率從年初2.80%快速下行至一月下旬最低2.68%,隨後又大幅波動上行至2.85%附近(收益率下行表示債券價格上漲,上行表示債券價格下跌),短期內債券市場的劇烈波動必然導致一部分理財產品由於建倉時間、交易策略等原因,出現產品凈值下跌的情況。

除了債市的波動調整外,導致此輪理財產品凈值下跌的更重要的原因是股票市場的大幅下跌。由於無風險利率下行,債券票息越來越低,同時,伴隨我國經濟持續發展,優秀上市公司的股價持續上行,為了分享股票市場整體上行的紅利,越來越多的理財產品將部分資金配置於股票類資產,而2022年以來,受到美聯儲加息、俄烏衝突、疫情擴散、通脹上行、中概股監管等一系列事件連續衝擊,股票市場大幅下跌,上證指數最大跌幅達15.3%,創業板指數最大跌幅達23.7%,直接導致部分理財產品凈值下跌,理財產品中跌幅較大的主要也是權益類資產佔比較高的產品。

實際上,今年以來,各類資管產品浮虧是普遍現象。

以公募基金為例,據Wind資訊,截至3月17日,全市場15257隻公募基金中(所有類型),今年以來收益率平均值為-7.71%,中位數為-5.46%,僅4144隻基金在今年取得正收益,佔比27.16%。

私募基金因為未對外公開信息,僅按照今年前2月的統計數據,百億級私募平均虧損8.28%,3月份市場下跌幅度更大,判斷私募基金虧損進一步加大,近期私募產品清倉的新聞也頻頻出現。而散戶直接投資股票,相信虧損幅度只會更大。

相比較而言,截至3月17日,存續的28844款理財產品今年以來的收益率平均值為0.38%,中位數為0.63%,今年以來取得正收益的產品有20527款,佔比71.17%,且大部分負收益的產品為購買門檻較高、風險等級較高產品,實際購買客戶數量相對較少。客觀而言,在今年這樣劇烈波動的市場環境下,理財產品的表現並不算差,絕大部分購買理財產品的客戶都是取得正收益的。

2

凈值化后的理財產品還值得投資嗎?

後續該如何購買理財產品呢?

資管新規適用於目前市面上的公募基金、私募基金和理財產品等,也就是說,無論投資者購買理財產品、公募基金、私募基金,還是自己炒股,都面臨底層資產波動帶來的產品凈值波動風險。綜合而言,對於低風險偏好的投資者,理財產品依然是最值得配置的金融資產。

一方面,理財產品目前大部分資金投資於債券,尤其是信用債,以獲取較厚的票息收益,相較於偏股基金,波動顯著較小,相較於同樣投資債券為主的債券基金,理財產品整體的管理費率、申購贖回費率均較低,且得益於母行作為大型綜合金融機構的優勢,理財產品投研團隊對債券發行人的了解程度通常高於公募基金等其他資管機構,因而往往可以通過適度的信用下沉等獲得更高的收益。

另一方面,理財產品逐步將一部分資金配置於權益市場,通常是通過投資於公募基金的方式間接參與,由於理財產品的資金、渠道優勢,往往可以選擇與市場上最優秀的基金公司及基金經理合作並進行適度分散投資,可以說,理財產品可以通過較低的成本、承擔較低的風險分享到權益市場發展的長期紅利。

總體而言,由於資管新規的全面推行,今後市面上的資管產品都將執行相同的計量標準,都將面臨凈值波動乃至本金損失風險。收益必然伴隨風險,這是所有投資者都必須逐步接受的資管行業鐵律,在這樣的背景下,綜合考慮風險和收益的匹配情況,理財產品作為費用低、波動相對較小、收益相對有保障、進可攻退可守的產品,更應該成為低風險偏好的居民配置資管產品的首選。

溫馨提示

本文章由興銀理財有限責任公司提供,內容及觀點僅供參考,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本公司不對任何人因使用本文所提供信息導致的任何直接或者間接投資盈虧承擔任何責任。理財非存款、產品有風險、投資須謹慎。

本文內容由互聯網用戶自發貢獻,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如發現本站有涉嫌抄襲侵權/違法違規的內容, 請發送郵件至 2557861106@qq.com 舉報,一經查實,本站將立刻刪除。如若轉載,請註明出處:https://acenms.com/51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