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歲以後用錢賺錢

給你100萬,你會怎麼花 這是一個有趣的問題,不是嗎?

那麼,你會做如何回答呢?是買房還是買股票?創業還是做點別的什麼?

當然,我們首先要明確一點,那就是我們之所以提出這個命題,絕非是為了單純的調侃,也並非是望梅止渴、畫餅充饑的百無聊賴,而是通過分析不同人對這筆錢的處理方式,就可以了解一個人的理財觀念。

在此,我們可以從幾個具有代表性的答案中看出一些門道來:

1.生活型:先買房,再買車

上海王女士,今年28歲,她是一位房地產公司的經紀人,年收入可達6萬。雖然收入不算太低,可是王女士是一個入不敷出的「月光族」。主要是由於平時喜歡購物以及工作上應酬較多,所以工作兩年幾乎沒有存下什麼錢。

王女士的「百萬計劃」如下:先用45萬用於房子的首付,然後用10萬左右購車,再拿10萬給父母,讓他們去旅遊什麼的,好好孝順一下。她還給自己留了5萬,準備出國旅遊一次。剩下的30萬用於投資,買股票或者基金。

理財專家認為王女士的百萬計劃具有一定的理財意識,而且考慮到王女士非常年輕的具體情況,可以適當參與高風險的投資。股票與基金應該是不錯的選擇。而王女士是否有較全面的金融知識和足夠的時間,直接決定了投資股票和基金的比例。如果金融知識和時間不足,專家建議張女士購買基金而不是直接購買股票。 2.享受型:有100萬,當「包租婆」 北京劉女士,今年才24歲,剛剛從學校畢業參加工作一年。她現在一家知名廣告公司做編輯工作,年收入8萬元左右。她每月固定的支出主要用於供房子,每月2000元左右;另外,她每月有一筆固定的投資,投資2000元用於基金定投,除此外,由於工作關係,她平時花銷很小。 她的百萬計劃如下:100萬的投資方式比較簡單,她希望能在商圈買一個店面。店面的房租將會是一筆穩定而不低的收入。而她可以悠閑地生活,店面房租成為她選擇的主要方式。她認為股票和基金都有較大風險,所以不作考慮。 理財專家認為劉女士的百萬計劃反映出現在很多年輕人的共有性格,嚮往自由、安逸和休閑。對於年輕人來說,養成基金定投的習慣是非常好的。而投資房產的理財方式在相當長一段時間內也是不錯的理財方式,但需要提示劉女士的是一定要選擇足夠好的位置,同時應該防範租賃活動中的各種風險,如法律風險、房市變化風險等。 3.創業型:拿80萬做生意

天津張先生是一家公司的企劃部經理。今年已經31歲了。他平時工作忙碌,每月工資4000元左右。每月固定支出主要有1500多元用於償還房貸。

他的百萬計劃是這樣的:他會把大部分的錢拿來做生意,目前已經有一個成熟的項目,投資需要50萬元,即用50萬元做生意,30萬元作為該項生意的後繼跟進的風險資金,5萬元作為家庭基本生活費,10萬元存銀行,5萬元買基金。

理財專家認為張先生選擇自己熟悉的項目投資,這無疑是正確的選擇。不過,從穩健的家庭財務狀況來說,張先生選擇將100萬元中的絕大部分用於項目投資的同時,也不應該忘記為自己和家人購買足夠的保險,以規避突發風險。

4.教育投資型:給孩子存錢留學

肖先生今年35歲,在北京一家律師事務所擔任會計,年收入在8萬元左右。他每月的主要開支是家庭生活開支和女兒上大學的費用。

他的百萬計劃是:首先拿出30萬作為女兒的教育基金,對於這筆錢他傾向於買基金或存款等比較穩健的投資方式;剩下的70萬考慮拿出5萬做家庭備用金,另外65萬考慮購置一套小戶型,用於出租,既可以收取租金也可以保值增值。 理財專家認為肖先生的理財思路還是非常清晰的。不過由於肖先生的兒子的教育基金是剛性需求,所以建議其在購買基金時應適當降低股票型基金的比例。這樣做的目的就是為了降低風險。另外,考慮購買小戶型出租時也一定要充分考慮市場需求因素,選擇好的位置非常重要。 5.不儲蓄、不買保險 李先生在一家大型出版社工作,年收入8萬元左右。李先生剛剛結婚一年,並且有了一個小孩。目前李先生家裡最大的支出除了房子月供1600元,就是小孩的開支。 李先生的百萬計劃如下:他計劃拿出30萬元做首付,再買一套房。他還準備50萬元投資股市,因為他對股市堅決看好。最後他決定用10萬元買車,方便上下班,剩下10萬元用於家庭生活等其他消費。 理財專家認為李先生的理財方式屬於風險偏好型,他傾向於股票等高風險高收益的投資。但實際上,這樣的投資觀念不是很可取的,畢竟投資過於集中於股票,風險太大。另外,在李先生的理財計劃中卻沒有絲毫保險的份額,其實保險對於李先生目前的生活現狀無疑是很有助益的,建議李先生有時間不妨對有關保險的常識了解一下。不該逃的理財課 曾經有這樣一種觀念:理財似乎是有錢人應該考慮的事情,有錢人才需要理財。在很多人的腦海中,一說到理財就會聯想銀行理財顧問為有錢人彙報每年的資產收益。就像和很多年輕人聊起理財的話題,最常聽到的說法就是「我無財可理」。咋一聽,似乎覺得年輕人剛剛從學校畢業,工資不高而開銷不低,這就使得年輕人成了「月光族」,甚至出現了透支好幾張信用卡的事。理財似乎離他們很遙遠,真的是這樣嗎?

小王,本科畢業,參加工作剛半年,每月的工資是2600元;小劉,專科畢業,也是剛剛參加工作,每月工資是1500元。他們在生活支出上基本差不多,都是單身,除去一些基本消費,只是偶爾和朋友一起聚會的消費支出。

如果單純按照收入來比較的話,小王每月的收入比小劉多,他應該比小劉更具備理財的條件。可事實並非如此:他們兩人工資均是每月月初單位開支,結果半年後,小劉存了3300元,小王存了600元不到。

很奇怪的現象吧?既然生活開支基本上類似,而收入更高的小王半年之後卻只存下了600元。這並不是因為小劉有其他的收入,而是小劉更懂得計劃自己的收入和支出。讓我們來分析一下他們各自的具體財務情況: 小王在衣食住行上的開銷都要高出小劉,除去這些基本消費,在旅行、健身、購置自己喜愛的電子產品方面還有一筆支出,粗略算下來,基本消費加上娛樂消費,小王的2600元月收入所剩無幾。 而小劉雖月收入不高,但一切從簡,基本消費只有800元,又沒有抽煙喝酒等其他嗜好。加上其他消費,小劉每月的開銷大概在900元左右,半年能節餘3600元,除去一些別的開銷,小劉半年下來存了3300元。 也許有人會認為小劉這樣做只是節約而已,只要小王也能節約一點,半年下來存款一定會比小劉多。有人甚至會不認可小劉的做法太摳門兒、太過分了!這叫什麼生活,而認為小王的做法更為瀟洒。如果你也有這樣的想法,那麼你需要改變思維。任何一個懂得理財的人都知道,收入高低和理財能力兩者是無關的事情。 很多人認為「錢是賺出來的,而不是省出來的」。其實這是一種不切實際的想法,為自己的浪費找一個合理的借口而已。年輕人在收入水平不高的階段,就應該養成節約的習慣,最好能養成儲蓄的習慣。

年輕人在理財的過程中,最容易犯的錯誤就是好高騖遠,總在幻想自己能一夜暴富,而理財是以後的事情。其實不然,只有在腳踏實地慢慢地積累和投資的過程中,不斷提高自己的理財能力,才是正確的觀念。從現在開始理財,別拿沒錢當借口,其實你可以理財,這是你人生中最不該逃的一課。

理財改變人生

在目前階段,儲蓄仍然是大部分人傳統的理財方式。但是將錢存入銀行,在短期內雖然是最安全的,但是從長期來看卻是一種非常危險的理財方式。你或許會感到這種說法很詫異吧?其實存款到銀行最大的弊端就在於利率太低,非常不適合個人作為長期投資工具使用。我們假設一個人每年存入銀行1.4萬元,享受平均5%的利率,40年之後他就可以累積169萬元。但是這個結果與投資報酬率為20%的項目相比較,兩者收益相差達到七十多倍。更何況,貨幣價值還有一個隱形殺手——通貨膨脹。在通貨膨脹5%之下,將錢存在名義上利率約為5%的銀行,那麼實質報酬等於零,這樣也就是說,你的錢實際上已經貶值了。

聖經》上有一則勸人善加投資理財的故事:猶太大地主馬太有一天要外出遠遊,便將他的財產託付給三位僕人保管。他給了第一位僕人5000金幣,第二位僕人2000金幣,第三個僕人1000金幣。馬太告訴他們,要好好珍惜並善加管理自己的財富,等到一年後他將會回來。 馬太走後,第一位僕人將這筆錢作了各種投資;第二位僕人則買下原料,製造商品出售;第三位僕人為了安全起見,將錢埋在樹下。 一年後,馬太如約回來了,第一位僕人手中的金幣增加了三倍,第二位僕人的金幣增加了一倍,馬太甚感欣慰。唯有第三位僕人的金錢絲毫未增加,他向馬太解釋說:「唯恐運用失當而遭到損失,所以將錢存在安全的地方,今天將它原封不動奉還。」馬太聽了大怒,並罵道:「你這愚蠢的傢伙,竟不好好利用你的財富。」馬太拿回了金幣,賞給了第一位僕人。 這個故事就是著名的馬太效應。故事中第三位僕人受到責備,不是由於他亂用金錢,也不是因為投資失敗遭受損失,而是因為他根本沒有好好利用金錢,沒有用來投資。這個故事表明,古人在很早的時候就懂得重視投資理財。 有句俗話說「人兩腳,錢四腳」,意思是錢有四個腳,四個腳跑得比兩個腳要快,這樣也就是說錢追錢要比人追錢快的多了。

0歲以後用錢賺錢"

努力賺大錢

本文內容由互聯網用戶自發貢獻,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如發現本站有涉嫌抄襲侵權/違法違規的內容, 請發送郵件至 2557861106@qq.com 舉報,一經查實,本站將立刻刪除。如若轉載,請註明出處:https://acenms.com/51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