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珍王豬蹄(八珍王是哪裡的)

八珍王豬蹄(八珍王是哪裡的)

作者:蘇景雲

2022年的3月是黑色的。它給江城人留下的將是一段刻骨銘心的記憶。

—題記

2022年春節一過,吉林市仍像往年一樣,回家過年的遊子返程了,中小學學生開學了,大小超市購物的人流進進出出……整個市區生產生活一切都那麼平靜如常。那些天家裡老伴也高興地忙了起來,開始精心整理衣物備品,準備3月8日跟隨霧淞大篷車「水墨山水」團去南方旅遊,臉上洋溢著即將放飛出遊的喜悅(因自疫情發生后3年來第一次出遊)。然而,令人沒有想到的是,當3月的日曆剛剛翻過一頁,3月2日就傳來一個驚人的消息:吉林市二實驗小學一學生和其母親從琿春返回確診感染新冠病毒!官網一公布,這條重磅消息立刻打破了江城近一年來無疫情的平靜生活,一時波瀾又起。經市疾控中心測定,此病例感染的正是奧密克戎變異毒株BA2,傳染快,無癥狀多,隱密性強。果然,從3月3日8例,到3月14日就查出陽性感染者3562例!3月14日至29日,每天都在近千例高位上下,到4月5日全市共查出確診病例和無癥狀感染者26030例!

面對新一輪的疫情,市裡緊急啟動抗疫預案——密接流調、核酸篩查、搭建方艙醫院……一場沒有硝煙的戰鬥正式打響!

疫情的突然來襲,一下子打亂了人們的正常生活,而老百姓最關心、最擔心的就是生活保供問題。從3月4日開始全市小區全部實行封閉,禁止外出。我家所在的紫晶城小區70多棟樓,人口過萬,防疫難度大。小區是出不去了,東北亞早市因查出陽性也關了,這時每個家裡遇到的第一件大事就是買菜問題。一開始還沒意識到疫情的嚴重性,感覺疫情幾天就能過去。所以,家裡也沒儲備太多的菜,只是在樓后小超市臨時抓了一點兒夠幾天吃的,因為冰箱里存貨多,心裡多少有點兒底。到3月20日,形勢急轉直下,樓后和院里的所有小超市全部封死。臨封的當天晚上,很多人得到了信息,一下子湧進了這些家小超市,瘋狂搶購。這時,我和老伴才意識到大難真的來臨了。我趕忙下樓到第二家小超市搶到了6個西紅柿,一稱,18元,那時根本沒人問價格了。他們說,這場面有點兒像當年的困長春,一麻袋錢只能買一個大餅子。我家的菜因只有兩個人吃,基本能維持,只是節儉了一些。這期間當志願者的姑娘在外面還能隨時買到點兒菜和水果,趁晚上天黑從大門空遞過來。3月29日,兒媳婦從群網也搶購到了一個大菜包,178元,又給我們送過來一些。4月1日晚上,樓長小劉打電話讓我報獨居老人申請免費蔬菜,4月2日社區大白就給送到了樓下。打開一看,真不少:6個茄子、8個大辣椒、15個小辣椒,夠吃幾天了。下午,社區又給各戶統一配送了一包八珍王的香腸,據說是八珍王老闆捐助的。4月4日社區大白又送來了一大袋蔬菜,真是雪中送炭呢!到3月31日,家裡的水果沒有了,只剩下了1個蘋果,我跟老伴切開吃,每人一半。以前吃蘋果都削皮,現在皮也捨不得削了,感覺蘋果皮也特別甜。看到這情景,讓我想起了抗美援朝上甘嶺一個蘋果的故事,也讓我憶起了50多年前我在珍寶島前線陣地潛伏時吃不著水果,渴了只能吃冰雪的往事。環境不同,但我們畢竟都經歷過了。疫情期間家裡條件再差,也遠比戰時環境好呀!你看我家,在近一個月的時間裡還煮了三次五花肉,包了三次餃子、烙了一回餡餅。孫子童童愛吃純肉餡的餃子,還特意給孩子包了幾盒。因和兒子住在一個小區,樓挨樓,特方便,趁著夜色就悄悄送了過去,孫子美美地吃上了一頓純肉餡的餃子。可是外孫兜兜就沒有這個口福了,他們出不來,我們過不去,真是干著急呀!

在封城困居的日子裡,最擔心的還是家人的安全。我家兒子在舒蘭工作回不來,也奮戰在保供電的抗疫一線。姑娘和兒媳都是核酸檢測志願者,雖然擔負的任務都是核酸檢測掃碼登記,但每天接觸成百上千人,非常危險。我們老人幫不上忙,只能天天通過微信和電話提醒她們,千萬千萬注意點兒安全防護。好在25日以後志願者不再出居住小區,工作量減輕了不少,也有時間給孩子做頓飯了。這樣的日子天天提心弔膽。4月2日中午12時兒媳在家群發了一條不好的消息:她家樓上501確診陽性,按規定確診者上下層和對門住戶均實行集中隔離。讓做好準備,來車接走。看到這個消息,我倆腦袋嗡的一聲,最可怕的事還是來了!老伴馬上打電話確認此事,我趕緊過去給孫子送了幾根香腸,讓她們帶著。看著孫子童童無助的樣子我告訴他別害怕,爺爺奶奶在家等你們回來!孫子眼淚汪汪說,爺爺快走吧,一會兒他們快來人了。望著孩子依戀的眼神,我匆忙下樓,那一刻淚水還是濕了我的眼窩。心裡默默祈禱希望她們隔離早日結束,安全返回!那天下午我和老伴懷著忐忑的心情一直等到晚上10點鐘沒有消息,第二天又等了一天沒來車接走。4月4日中午兒媳告訴說社區醫院來電話了,不集中隔離了,每天自測體溫上報就行。聽了后我們懸著的心總算放下來了!晚上,兒媳過來又送來了一大袋剛從網群搶購到的水果,有火龍果丑桔沙糖桔、香蕉、蘋果和大白梨。老伴一見這麼多好水果高興極了,斷了4天的水果終於又接上了,又有水果吃了。忙拿出手機拍照發到朋友圈裡曬,網友看到后都羨慕她有這麼孝順的好兒媳,多幸福啊!

從3月4日到4月6日,已封居整整一個月了,僅核酸檢測就做了28次。這一個月的時間過得既快又慢。說過得快,每天足不出戶,不下樓不外出,一晃一個月過去了。說過得慢,那是感到每天都是在忍受煎熬,真是度日如年。為了打發時間,手機和電視成為了最好的陪伴。以前我很少看言情電視劇,這回卻把開年大戲《人世間》從頭到尾一集不落的看了一遍。戲中秉昆、鄭娟等光字片的鮮活故事,讓我又深刻地感受了一回人間的冷暖,也回想起了這些年發生在我們身邊的人和事。除了看電視,手機是最忙的,一天要充兩次電。手機在手隨時就能了解到疫情快報:陽性又查出多少例,病例數降了多少,小區里又有哪棟樓單元門封了,隔離的人拉走了……這些都是每天必看的「重要新聞」。還有網群轉發的抖音、笑話視頻也給沉悶的居家生活帶來了一些快樂。不過在這封居的日子裡令我敬佩的還是老永吉十中心之聲文友群,這些年過古稀的老友們在一個月的時間裡創作出了百多篇抗疫詩作,並編輯成刊(群刊45期),本期也收錄了我寫的一首詩《醉在三月的春風裡》,這首詩還被內蒙呼和浩特市桃源新韻詩社製成誦讀作品。我把這些轉發給網友,他們說這是特殊時期的文學作品,記錄的是一段歷史,值得珍藏。在這些文學作品中,我很欣賞老友德林的一篇紀實文章《黑色的三月》,讀後感同身受,而生活規律也基本一樣:無聊時站在窗前,打開窗吸幾口新鮮空氣,望一望窗外忙碌的「大白」和自由飛翔的小鳥,心裡頓生渴望自由的羨慕之情。

封城居家的日子是難熬的,讓我們失去了活動出行的自由,失去了與家人和老友的團聚,孩子們失去了在學校課堂讀書學習的環境……記得在沒有疫情時,有時也常常幾天不下樓不外出,那時並沒覺得享受自由是多麼寶貴。而當因疫情封城困居限制了出行時,才真正感受到了對自由的那種渴望。再如沒有疫情時,有時家人孩子也不能常常團聚,總覺得只要想聚隨時都可以聚。可是,由於疫情突發有多少家庭一家人封困幾處,有的老人跟孩子雖住對面小區,卻咫尺不能相見,那種牽挂與惦念更是無法形容!是呀,經歷了疫情的磨難,讓我們有了更多的思考和感悟,更加懂得了珍惜生命、珍惜時光、珍惜自由、珍惜親情和友情。特別是那些忙碌的兒女們,歷經了這場大疫似乎一夜間也都成長了許多:熱愛工作,勇於擔當;關心父母,孝敬公婆……一個個感人的故事一時傳為佳話。在大災大難面前,我們也切身感受到一個人、一個家庭的力量實在是太小了,有時真的無助、無奈、無能為力。還好,這一個多月來經歷了這麼多,家裡的人都很安全,在一線服務的孩子們也防護得很好,作為老人就是最大的欣慰了。還有我和老伴最幸運的是,原定3月8日出去旅遊,由於疫情突發而取消。如果疫情晚爆發幾日,出去了回不來或封困在路上,那後果更是不堪設想啊!一些老友知道這件事後,都紛紛發來微信為我們慶幸!

在一個多月的漫長而又艱巨的抗疫鬥爭中,我們聽到的有點贊,有罵聲,有不滿,有同情。但作為宅居在家的普通百姓不能為抗疫做點兒貢獻,卻非常理解身居一線的各級領導和廣大醫護人員、機關下沉幹部、志願者,他們是我們身後最強大的依靠力量。他們肩負大任,擔當重責,工作壓力可想而知。他們知道,抗擊疫情這是一場輸不起、等不了的生死決戰。所以,他們的付出、他們的奉獻、他們的腳印都寫在了江城大地上!

抗疫還在繼續。定點醫院、方艙醫院、隔離酒店這些沒有硝煙的戰場戰鬥仍在進行!而成百上千個被封困的小區作為抗疫的第二戰場,居家的百姓也在承受著巨大的精神煎熬,都在以默默的自覺配合迎接曙光的到來!

吉林市如此嚴重的疫情牽動了全省和全國的關注,國務院總理、副總理親臨指揮,省市領導一心撲在一線,生活保供得到了八方支援……

歷經一個多月的艱苦鏖戰,從4月1日起疫情開始出現拐點,確診病例明顯下降,人們終於看到了即將解封的希望!面對一天天向好的形勢,很多人高興地說,等疫情過後一定要約上老友開懷暢飲,直到醉倚闌干;一定要背上行囊,去游遍祖國的明山大川;一定要穿上最美的衣裙,走出戶外,去親吻大地,擁抱遲到的春天……這是多麼熱切渴望的心情啊,我們期待疫情過後那一天的到來!

記住2022年的3月吧!記住我們一起走過的這段艱難的心路歷程,記住在抗疫期間發生在我們身邊的那些一個個平凡的故事,記住每個人期待小區解封望眼欲穿的那種心情。若干年後,如果書寫江城這段沉重的抗疫歷史,到那時我們會以一個親身的經歷者、見證者的身份,寫下濃墨重彩的一筆——走過陰霾三月天!

2022.4.6於江城吉林市

八珍王豬蹄(八珍王是哪裡的)

本文內容由互聯網用戶自發貢獻,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如發現本站有涉嫌抄襲侵權/違法違規的內容, 請發送郵件至 2557861106@qq.com 舉報,一經查實,本站將立刻刪除。如若轉載,請註明出處:https://acenms.com/3989.html